专题报告—武汉市交通政策单元管理模式探索
武汉大江大湖分隔的地理格局,以及不同地区交通出行特征差异,增加了交通管理政策制定的难度。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胡跃平副院长在第25届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作了交通政策单元规划管理模式探索的报告,希望从被动式迎合交通管理、供给保障式交通规划,转向需求调控式交通管理、源头引导式交通规划,助力武汉市交通精细化建设与管控。
一、武汉市交通政策单元管理模式总体构思
在城市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引下,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城市功能、公共交通可达性、综合交通承载力等因素,分析城市交通区域特征,划分城市交通政策单元,拟定分类分区差异化的交通政策与控制要求。整体框架包括政策单元划分方法研究、政策单元对应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单元规划管理模式设计三个方面。
二、武汉市现状差异化交通特征识别
通过交通大数据对出行聚集情况的统计分析,把握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内在规律,识别城市“核、心、片、轴、楔”的位置、功能和覆盖范围,形成一套由“城市静态识别指标”和“交通动态特征指标”为核心的城市特征区域识别指标,为规划方案的空间结构识别提供基础参考。
三、武汉市交通政策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选取控规管理单元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对规划方案的人、地、房、产等静态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差异识别,对城市发展进行分区归类,划分城市特征区域。
基于人口与岗位分布变化,道路网络密度和容量,轨道交通可达性等指标分析,定量化为交通承载能力水平指标划分单元。
借助交通预测模型和交通仿真大数据平台,获取规划年的出行活动特征,识别市级核、中心区、居住组团、大学区等特征区域类型,基于地区吸引能力定量校核划分单元。
基于以上定性判断、定量分析、定量校核,可初步识别强干预I区、II区,引导干预I区、II区。
四、武汉市交通政策单元规划管理模式设计
根据不同单元类型,制定不同交通管理政策,采取“控规指标+配套策略”的方式制定政策单元管控体系,主动引导城市发展。
例如,针对强干预I区,大幅降低停车配建指标,鼓励公共交通等集约交通方式进入,提升轨道+慢行的可达性与服务水平,打造公交导向区域。针对强干预II区,制定机动化减量的发展策略,优化停车配建指标,限制小汽车进入核心区,以大中运量公交供给与慢行为主。
五、武汉市主城区差异化停车分区
以交通政策单元划分为基础,对停车需求和交通设施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各个交通政策单元供给与需求特征,归类形成四类停车管理单元,相应划分四类停车政策分区。
针对不同类别停车分区,制定相应停车管理政策。例如,针对停车一类区,即停车严控区,严格控制停车泊位供给,同时制定较高收费价格,减少停车需求总量;针对停车二类区,即停车抑制区,总体停车泊位按照路网承载力进行适当管控;针对停车三类区,即停车引导区,满足区域基本停车需求;针对停车四类区,即停车适应区,适度扩大供给,满足停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