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汉口历史风貌区交通提升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2021-01-20  点击次数:754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汉口历史风貌区由黄浦大街-京汉大道-民意四路-沿江大道围合而成,总面积为5.8平方公里,作为老汉口的核心区,见证了武汉在近现代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汉口历史风貌区交通提升专项规划,对落实武汉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一、交通现状特征
1、人口聚集度高,区域人口密度达6万人/平方公里,老龄化程度高,用地效率较低。
2、内部出行率高,路网密度11km/km2,小街区窄路密网具有发展绿色交通的先天优势。
3、路网密度高,交通组织方式灵活,道路交通运行情况总体较好,但部分大型封闭区域切断了社区级慢行交通网络。
4、公交线网发达,公交线网密度6.1km/km2,站点300米覆盖率96%,7个轨道站点500米覆盖率57%。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高、重复系数高,对支路交通影响较大。
5、慢行交通需求旺盛,设施供需不匹配,机非混行严重、步行体验不佳。独立自行车道仅占30%,红线20米以内道路有自行车道占比约14%。自行车泊位实际施划占停车位需求不足10%。人行道通行净宽0-1米的路段约占35%。
6、停车设施供给先天不足,机动车违停降低通行能力,挤占慢行空间。


二、交通改善建议
1、实行外部机动化引导和内部机动化交通限制,全面减少机动车使用。提高路内停车泊位设置标准,实现“路内高于路外,白天高于晚上”的价格机制,结合信息化手段,提高停车利用效率和周转率。
2、开放特色里分、老旧小区内部通道,将历史建筑打造为开放型文化体验空间,进一步拓展慢行网络。
3、全面开展道路全要素改造,构建特色慢行路径系统。将未充分利用的交通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优化慢行交通环境。限制非交通性道路的车道宽度和行驶车速。
4、优化区域公交网络,活化公交组织。重构城市公交线网,降低非直线系数、重复系数和转弯次数,保障公交线网“可达性”,同时减少道路资源占用。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形成分工互补、优化换乘体系、打造“高频公交”。

(注: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