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交通升级改善主城区拥堵?建设P+R停车场,优化出行链……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当前武汉市进、出城车辆已达到了100万辆/日,进出城通道拥堵日益突出,同时随着主城轨道建设成网、新城轨道不断贯通,通过交通升级截流进出城车流迫在眉睫。
为了落实“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发展战略,支撑外围新城高标准建设,切实改善主城交通拥堵,支持停车场年的建设,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我院开展了《武汉市近期P+R换乘停车场实施规划》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近期P+R停车场实施建议。
何为“P+R”?
P+R即Park and Ride——即停车换乘,主要指出行者在城市非拥堵区域停车换乘轨道等公共交通进入城市核心区,缓解核心区交通压力,当前世界各大城市均形成了完善的P+R停车换乘系统。
武汉现状P+R停车场35处
运行状况并不理想
通过前期调研,我院统计武汉市现有P+R停车场共有35处,其中27处位于武汉三环线外,部分位于三环内的点位均处于核心拥堵区域,P+R停车场未能有效发挥换乘截流作用。
目前,这些点位大多被用作配建停车场,例如5号线金银潭站P+R停车场(商业配建)、常青城停车场、轨道1号线汉口北站P+R停车场。高峰期均处于“满员”状态,市民想要停车换乘“一位难求”。
“我们发现当前建成的P+R停车场在价格方面也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与其他公共停车泊位收费标准相当。”我院项目负责人介绍,由于功能缺陷、价格劣势、点位距离等多方面因素,当前武汉P+R停车场的运行现状并不理想。
制定武汉“停车换乘”布局策略
应紧贴轨道站点,提高出行效率
据此,我院集中学习研究了东京、伦敦、阿姆斯特丹、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城市开展该项工作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武汉市2022年P+R停车场布局策略。
我院根据市内各个编制单元的交通开发强度,将武汉市分为严控区、适控区、引导区三大类别区域。“我们认为P+R停车场应设置于主城及副城外围的引导区内,服务轨道薄弱区域的进城车辆,同时提高新城区轨道覆盖范围。”
我院项目组负责人指出,点位布局应紧贴轨道站点,保障换乘的便捷性,适应市民的换乘习惯,让居住在远城区的市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中心城区上班、游玩,提高通行效率。另一方面需结合城市拥堵特征及分布,利用空地、闲置地及公园配建停车用地,尽快形成P+R换乘功能,截流重点拥堵区域的进城车流。
据武汉交通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力争将提出点位纳入2022年“停车场年”重点攻坚计划,加快推动其实施,并启动编制基于第四期轨道网全部建成条件下的《武汉市进出城P+R停车场专项规划》,通过建设若干处大型的“P+R”停车场,优化交通出行链,缓解进出城通道拥堵,打造运行效率更高、资源配置更优的地铁城市。
供稿:杨明、陈霞、谭泽斌、韩冬成、夏清清
文、美编:胡维佳
·
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
长江日报城市未来传播中心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