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规划思维,留住人文乡愁,我院交通规划师参观“镜头下的街道叙事”展览

发布日期:2022-05-26  点击次数:137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日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的摄影个展《无观的自在——镜头下的街道叙事》在武汉浮生艺术馆展出,我院交通规划师到场参观学习。

 

1

规划应保有人文关怀

记录城市血脉变迁

“街道就像城市的血脉血管,生活因街道更加美好。”从业26年,作为长江主轴、东湖绿道、中山大道等重要规划的负责人,黄焕带着35毫米的“眼睛”走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

 

他从规划师的视角找寻城市根脉,用充满温度的作品留存武汉的影像记忆。用镜头还原曾经的吉庆街、轮渡、解放公园等老武汉地标景象,见微知著记录下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在四唯路交通院工作多年,我院资深交通规划师们对“街巷四则”影像集中的画面记忆犹新:“那时下晚班常常去二曜小路来碗炒饭,就着江风走回家”“中山大道中国银行门口的阿姨织补手艺尤其好,补好的衣服还能再穿十年”……照片中不少人早已随着城市发展搬迁腾退,但记忆仍在,这也提醒我们在未来工作中更加尊重保护历史。

 

 

2

规划应为人服务

留住城市乡愁

同仁里摆摊卖早点的商贩,珞珈山街玩耍嬉戏的孩童,青岛路围坐的装修工人,清晨在解放公园晨练的市民,老武汉轮渡上的热恋的情侣……这些老武汉人的生活百态,充满烟火气。

 

 

“城市不光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生活。生活因街道更加美好,一座城市不仅需要高大上的形象,也需要有生活的空间。”黄焕在介绍中谈到,好的城市规划要把环境和人连接起来,更要有预见性和弹性。否则城市就没有灵魂,失去了灵魂就留不住乡愁。

 

他认为,未来规划需要适度考虑城市发展的规模,通过规划更多地织补、衔接、延续城市空间,追求更多积淀和深层次的共同记忆,让城市具有更高的“容记率”,也就是容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要见物又见人,从单纯追求城市形态功能,转向追求内在品质和生活愉悦感的提升。

 

参观中,交通规划师们感慨:“这次观展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未来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研究历史资源的价值,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其合理利用的潜力,保持城市发展与保留历史的平衡,准确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武汉交通院院长曾浩指出,“城市交通规划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冰冷的、高高在上的技术工作,而是充满人性温暖、人文关怀的规划,交通规划人要观察城市、理解城市、尊重城市,树立起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的规划设计观,让居住其中的市民多一些惬意,让城市经得起时代的检阅。”

 

 

-End- 

文:段一凡、胡维佳

美编:胡维佳

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

长江日报城市未来传播中心

联合出品